查看原文
其他

是什么曾让深圳市委书记难以入眠?学位紧张如何缓解?央视《对话》的录制现场,披露了这些重磅利好…

毛芸 深圳卫视深视新闻 2020-10-28


2020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是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1周年。从一个落后的边陲农业县,到一座充满魅力、动力、活力、创新力的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在试图解读这片土地上发生的奇迹。


日前,央视《对话》栏目走进深圳,邀请了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王伟中做客节目,深圳一批企业家、大学校长、研究机构负责人参与录制。围绕特区的40年,跨越创新“死亡谷”、深圳有没有“好大学”,以及中美贸易摩擦对深圳的影响、学位供应等话题,深圳卫视&壹深圳客户端记者在节目录制现场,见证台前幕后的对话热点。





本次节目录制从一张有着特殊历史意义的照片开始,它记录了深圳经济特区40年来的发展和巨变。
人们常说四十不惑,作为城市主政者,深圳市委书记给这座城市的40年贴上怎样的时代标签?面对主持人的问题,王伟中动情地回答:“这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党中央的悉心指导下,历届特区的建设者,为这座城市作出了奉献,来自全国五湖四海的人们在这座城市里面追梦奉献,才有了今天这座城市。”
“特区的建设者来自五湖四海”,王伟中的回答背后是深圳独特的人口结构。这座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的城市,同时也是一座移民城市,2000多万实际管理人口中有1500万是外来人口。无数奋斗者在这里奉献青春、实现梦想。
这一点在参与节目录制的嘉宾身上体现得更是淋漓尽致。譬如南方科技大学校长陈十一,这位出生于浙江的教育改革先锋来深圳工作之前,一直在北京大学工作,曾任北大副校长;又如中科院深圳先进院的刘陈立博士,这位在哈佛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回国的青年科研工作者,与深圳的缘分缔结在6年前……
主持人在录制刚开始时还做了个小调查,惊奇的是两百多位现场观众,几乎全部都是在特区成立之后才来到这座城市的“新深圳人”。在记者看来,这或许便是那句“来了就是深圳人”为什么能够深入人心的原因所在。


站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回望来路,改革开放大潮似劲风鼓帆、巨轮破浪,一往无前。在谈及对特区40的理解时,王伟中特别强调,“我们只是走完了第一程,要走的路还很长。”
如何理解“第一程”这个提法?实际上,它关联的正是中央在新的时代节点上给深圳布置的新任务,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2019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深改委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该《意见》后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于8月18日印发实施。
在聊及这一话题时,主持人突然透露,“听说意见下达到这座城市的头几天,平时睡眠质量还不错的王书记,突然间连续失眠了好几天。”现场的气氛顿时活跃了起来。王伟中先是风趣地感谢了身边工作人员对他睡眠状态的关心,随后便跟大家分享了当时的过程。
“2018年10月25号,总书记在视察完广东深圳以后,在广州召开座谈会,作重要讲话,那个时候总书记第一次就提出,要求深圳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方向前行,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王伟中回忆。“我当时听到以后,就感觉到,一个是非常地激动,也倍感温暖、鼓励,但同时感觉到肩上的责任和压力。因为这些任务和战略定位真的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可以完成的。”
从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使命接续、一脉相承,但又与时俱进、寄望更高。这座年轻的城市将站在改革开放再出发、先行示范再超越的时代新高度,要比全国提前15年打造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并到本世纪中叶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这是新的重大历史的机遇,更是前所未有的压力,难怪会让主政者一度“失眠”。



创新是现场聊得最多的话题。这不仅是因为节目嘉宾多来自科研院所、创新企业,最主要的还是在于创新是这座城市最为鲜明的特质之一。
主嘉宾王伟中书记与深圳的创新发展也颇有一番渊源。“自曝”曾在科技部工作24年的他,在还没有来深圳就职之前,就对特区的创新发展颇有一番了解。
据他讲述,深圳很早就实现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尤其是产业链完整这一点,在他此前出访美国硅谷时曾屡屡听到别人点赞。但王伟中也不讳言深圳在创新方面的短板。交谈中,他主动提及深圳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卡脖子”的地方。
如何攻克“卡脖子”?近年来,深圳正在不断完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参与录制的对话嘉宾——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便深有感触。虽然来深圳的时间仅仅两年半,但他却在这里见证了42亿高昂价值的科学装置仅用9个月便建成的“深圳速度”。
目前,高文率领的鹏城实验室正实行全新机制:形成了“不定编制、不定级别、社会化用人”的新型事业单位法人管理体制;实行科研人才“全职+双聘”为主体、“兼聘+临聘”为补充、“科研+管理+技术”分级分类管理、市场化激励的用人模式。这样的体制机制创新实践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成立一年多以来,鹏城实验室迅速集聚海内外专家1700多名,为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奠定坚实基础。
鹏城实验室的探索是深圳在新时代持续推进创新发展的缩影。习近平总书记曾点赞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面向未来,这面旗帜该如何举得更高?记者从录制现场高文院士分享的故事中已经看到了深圳的决心和雄心。


这次录制还聊了不少“辣度”很高的话题。在记者看来,一些内容在不少人眼里或许可以称得上难以回答。
首先是中美贸易摩擦问题。
聊到这个话题时,主持人用了一个很委婉的提法,“诞生了华为、中兴、大疆等企业的粤海街道现在挺受伤。”对此,王伟中却选择了开门见山回应,“说起受伤,我想您可能指的是中美贸易摩擦。”
王伟中坦言,“美国对深圳的一些龙头企业,像华为等这些企业列入实体清单,给予了极限的施压和打击。”但他也表示,这些企业从来都不是在顺风顺水中成长起来的,相信在国家政策下,在良好的创新氛围下,“未来一定会还是属于它们”。


其次是学位紧缺问题。

民生幸福标杆是中央为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规划的五大战略定位之一。在谈及民生方面的内容时,王伟中主动提到了目前深圳存在的学位紧缺和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不平衡问题。
深圳的教育为什么压力如此之大?王伟中分析道:“大概中国城市里面,甚至在全球城市里面,也很少有这么一座城市,在这么小的空间里面承载着两千多万的人,而且每年都还有四五十万人新进入深圳。”
实际上,早在2005年,深圳就制定了全国门槛最低的义务教育入学政策。2018年1月出台《非深户籍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管理办法》,入学政策进一步宽松。目前,全市63%的义务教育学位提供给非户籍学生,比例全国最高。
解决了所有孩子的入学问题,深圳还要继续奋斗的目标就是如何能够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教育服务。对此,王伟中透露,在未来五年,深圳会新增74万个学位,政府将在教育方面投入四五千亿。
市委书记的承诺赢得了现场的阵阵掌声。另外,据记者了解,今年,深圳继续加大基础教育学位建设,超常规强力推进高中学校建设,幼儿园学位较去年新增3.3万个,全市新增6所普高学校,高中学位亦有大幅增量扩优。

记者 / 毛芸
编辑 / 李添裔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